BAAI CONFERENCE

北京智源大会是人工智能领域综合性内行盛会,自2019年10月首度亮相,已成功举办五届。大会以全球技术视野、内行精英汇聚、洞察关键趋势为鲜明特色,邀请海内外研究者开展精彩演讲与深入对话。共有11位图灵奖得主曾参与大会,每年有200位顶尖专家出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观众汇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探寻前沿知识、交流实践经验、建立紧密合作。

    • Sergey Levine于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于2016年秋季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教职。他的工作重点是决策制定和控制的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他的工作应用包括自主机器人和车辆,以及其他决策制定领域的应用。他的研究包括开发用于端到端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的算法,这些策略结合了感知和控制,可扩展的逆强化学习算法,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等。


    • 《纽约时报》的头条是:“当人工智能成熟时,它可能会称Jürgen Schmidhuber为‘父亲’。”他经常被媒体称为现代AI之父。自15岁起,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比他自己更聪明的自我提升的人工智能,然后退休。他的实验室的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革新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到2017年,他们已经在超过30亿部智能手机上,并每天被使用数十亿次,用于Facebook的自动翻译,Google的语音识别,Google翻译,Apple的Siri和QuickType,Amazon的Alexa等。生成性AI也基于他的工作:他引入了人工好奇心和生成对抗网络(1990年,现在广泛使用),非标准化线性变换器(1991年,“ChatGPT”中的“T”代表“变换器”),深度学习的自我监督预训练(1991年,“ChatGPT”中的“P”代表“预训练”),以及学习学习的元学习机器(自1987年以来,现在广泛使用)。他的实验室还生产了LSTM,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AI,以及受LSTM启发的Highway Net,第一个具有数百层的非常深的前馈网络(ResNet,21世纪被引用最多的AI,是一个开放门控的Highway Net)。在2006-2010年,他发表了“乐趣和创造力的正式理论”。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说:“Schmidhuber发明了一切。”他是许多奖项的获得者,KAUST在KSA的AI倡议的主任,瑞士AI实验室IDSIA的科学主任,卢加诺大学的AI副教授,以及公司NNAISENSE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他经常在主要活动中担任主题演讲者,并为各种政府提供AI策略咨询。


    • 谢赛宁,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及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谷歌研究院访问学者。在2023年加入纽约大学之前,他是Meta的FAIR研究院研究科学家。2018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屠卓文教授。在此之前,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ACM班的学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特别是可扩展的视觉表征学习,视觉生成与理解。他的研究论文总引用5万余次,曾获得马尔奖荣誉提名、CVPR最佳论文Finalists以及亚马逊研究奖等。


    • OpenAI资深研究员,毕业于纽约大学,Sora团队研究负责人,DALL·E系列主要作者,也参与了GPT-4、GPT-4o的开发。他最大的兴趣就是利用AI增强人类的创造力


    • 王小川,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博士,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联席院长,曾任搜狗CEO。 高中时期用吴文俊消元法,首次在微型机下完成初等几何命题的全部证明。曾获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 先后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及提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成立百川智能后,主持研发了Baichuan-7B/13B,Baichuan2-7B/13B四款开源可免费商用大模型及Baichuan-53B、Baichuan2-53B、Baichuan2-192K、Baichuan2 Turbo、鹏城-百川·脑海33B、Baichuan-NPC、Baichuan 3、Baichuan 4八款闭源大模型。2023年8月31日,百川智能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是首批中唯一一家初创大模型公司。 担任搜狗CEO期间,主持开发了搜狗搜索、搜狗输入法、搜狗浏览器等产品,首创行业追赶者破局搜索的唯一成功模式——“三级火箭”模式,先后推动阿里巴巴和腾讯战略入股搜狗。2017年,带领搜狗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 张鹏,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鹏先生为清华大学2018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领域包括知识图谱、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GLM系列大模型、AMiner(https://aminer.cn)、XLORE(http://xlore.cn)等项目的研发工作,在ICML、ISWC等顶级会议上发表10余篇文章。长期致力于知识和数据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框架实用化落地,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语义大数据分析、智能问答、辅助决策等应用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ACM Fellow、AAAI Fellow、AAAS Fellow。1995年荣获IJCAI Computers and Thought Award。他与Google研究总监Peter Norvig合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是人工智能权威教材。2020年,他的新书《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Human Compatibl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ontrol)在中国出版。


    •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专注于硬科技创新投资与最前沿的技术趋势。十多年来创新工场已经投资逾400个创业项目,管理总额约200亿人民币的双币基金。2016年秋季创办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致力于AI技术与科研、实验室、高校、人才的生态链接和技术转化。 凭借独特的“VC+AI”模式,李开复博士带领创新工场塔尖孵化了7家高科技初创公司,包括AI 2.0初创公司“零一万物”。零一万物是一家致力打造 AI 2.0 时代的平台及应用的全球化公司。在此之前,李开复博士曾是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期间开创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曾服务于苹果、SGI等知名科技企业。 李开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李开复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李开复博士曾任世界经济论坛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的AI委员会联席主席,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23年度全球25位“AI领袖”、2013影响全球100位年度人物之一;并获《Wired连线》本世纪推动科技全球25位标杆人物等殊荣。 李开复博士发明过十项美国专利,发表逾百篇专业期刊或会议论文,并出版过十本中文畅销书。


    • 王海峰,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ACL首位华人主席、ACL亚太分会创始主席、ACL Fellow、IEEE Fellow、CAAI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北京学者。


    • Tete Xiao is the Co-Founder and CEO of Prompt AI. He earn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2019, and has spent time conducting research at Facebook AI Research. Prior to his doctoral studies, he received a BSc in Intelligence Science, summa cum laud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2015. Dr. Xiao's work in the fields of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has been published in major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including Science Robotics, CVPR, ICCV, ECCV, ICLR, and NeurIPS, with his paper receiving awards at ICCV 2023. Currently, Dr. Xiao is working alongside a dedicated and talented team to bring state-of-the-art visual AI technologi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 金耀初,1966年生,江苏吴江人,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芬兰科学院与芬兰国家创新局“芬兰杰出教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洪堡人工智能教席教授”。分别于1988年、1991年、1996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获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7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工业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1年至2010年在德国本田(欧洲)研究院任资深科学家、主任科学家, 2010年加入英国萨里大学计算机系任计算智能讲席教授,2019年升任“萨里杰出教授”, 2021至2023年担任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工学院洪堡人工智能教席教授。曾任《IEEE认知与发育系统汇刊》主编,现任IEEE计算智能学会主席。2023年10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受聘人工智能讲席教授,并创立“可信与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


    • 张贺晔教授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后,于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于2018年进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作。他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杰青项目,国家万人青拔项目,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杰青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人工智能重点专项项目。他主要从事健康信息学定量分析研究工作,以临床健康信息需求为驱动,推动并发展了一系列健康信息定量分析的技术与方法。截止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已经超过100篇,其中包括多篇IEEE期刊(TMI,TBME,JBHI)和Medical Image analysis。他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顶级会议发表过多篇文章,其中包括MICCAI会议。申请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和类脑智能,发明了脉冲连续摄影原理和超高速视觉芯片、相机和系统,曾获201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压缩关键技术)和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视频编码国家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应用),2022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突出贡献奖,2022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 张亚勤博士是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智源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他于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博士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和微软中国董事长。


    • 目前是字节跳动商业化GenAI基础模型负责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他的代表性工作有Sparse R-CNN,ByteTrack,UNINEXT等。当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计算机视觉和视觉生成基础模型的研发,在CVPR,ICCV,NeurIPS,ICLR,ICML,ECCV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录用为Oral,Spotlight,他的工作在github开源并累计获得20K star。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灵双世纪计算医学讲席教授,在计算机科学和健康科学学院拥有联合职位。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成像、机器学习、计算力学,以及这些技术在心血管、代谢和骨骼疾病研究及医疗设备虚拟试验中的应用。 自2001年起,创立并指导了生物医学中的计算成像与仿真技术中心(CCISTB),推动了计算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他领导的团队开发了GIMIAS和MULTI-X等开源平台,促进了图像计算和计算生理学建模领域的创新。


    •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副研究员,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装置负责人。目前依托成像设施开展生物医学影像基础模型和数字生命研究工作,兼聘至北京智源研究院生命模拟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在国际知名期刊与会议上如Nat.Comm、Cell、Res、TPAMI、IJCV等发表论文五十篇,涵盖计算机图形学、机器学习、类脑智能等交叉研究领域。曾任国际顶级图形企业Autodesk研究实验室工程师,成果应用到AutoCAD、3dsMax工业级软件中。


    • 李帅,工学博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北京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虚拟现实、医疗仿真、影像智能分析处理、可视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VCG、IEEE VR、AAAI、NeurIPs等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中国仿真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2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 东昱晓,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知识工程实验室(KEG)成员,曾工作于脸书人工智能和微软总部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图机器学习和基础大模型,相关成果应用于十亿级用户社交网络和知识图谱。入选IJCAI Early Career Spotlight,获2017年ACM SIGKDD博士论文奖提名和2022年ACM SIGKDD Rising Star Award。


    • 李昱熙,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长学制专业,师从霍勇教授与李建平教授。曾于挪威奥斯陆及美国明尼苏达医学院心脏中心交流访问,擅长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诊治,尤其专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近800台,并开展肾血管性高血压功能学评估等新技术。注重临床教学,带领下级医师发表病例报告5篇,获2021年北京市讲课比赛二等奖。参与多项心血管疾病大型临床研究项目,于EHJ、JMIR和JAH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52.306,并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 贺笛,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模型、算法与理论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发表ICML、NeurIPS、ICLR等重要期刊/会议论文50余篇,谷歌引用数超过8000。所设计的模型、算法多次被DeepMind、OpenAI、微软、Meta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使用。获得机器学习顶级国际会议ICLR 2023杰出论文奖和ICLR 2024杰出论文奖提名。


    • 张宁豫,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启真优秀青年学者,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余篇论文,6篇入选Paper Digest高影响力论文,1篇被选为Nature子刊Featured Article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学会多个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IJCKG最佳论文/提名2次,CCKS最佳论文奖1次, 担任ACL、EMNLP领域主席、ARR Action Editor、IJCAI 高级程序委员,主持开发大语言模型知识编辑工具EasyEdit (1.5k)。


    • 曾国洋,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悟道·文源中文预训练模型团队骨干成员。2021年作为联合发起人创建了OpenBMB开源社区,是模型训练加速和推理加速BMTrain、BMInf的主要作者之一,也是 CPM-Ant、CPM-Bee 两期大模型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 王炳宁,百川智能预训练负责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要研究问答系统和大语言模型。历任搜狗、腾讯高级研究员,有着丰富大规模生成式模型经验,主导并发布如ReCO、ComQA、ChiQA、T2Ranking等大规模中文问答数据,以及Baichuan系列预训练模型。在ACL、SIGIR、AAAI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并获得2021年CIKM best paper runner up。博士论文《机器阅读理解关键技术研究》获2019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 月之暗面创始人、CEO,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就职于Google Brain(谷歌大脑)和美国初创公司FAIR,师从苹果公司人工智能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有多年创业经验,曾与多名图灵奖得主合作发表论文,是盘古、悟道等国内最早大模型的技术贡献者。 同时,杨植麟还是中国35岁以下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引用最高的研究者,也是Transformer-XL和XLNet两篇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两篇文章均为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核心技术。


    • David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Linux by establishing and expanding the global GNU Toolchain ecosystem, the Linux software ecosystem for IBM, and by enhancing the AI software ecosystem. David is an ACM Senior Member and has a Ph.D.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袁进辉,2003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计算机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08~2011年在清华博士后期间开展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2013~2016年他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Lead Researcher),负责研发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LightLDA并服务于微软产品。2016年~2023年,他发起和主导研发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OneFlow,在分布式深度学习系统编程易用性和高效性方向设计了一系列新方法,并为工业界广泛采用。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为AI Infrastructure,致力于通过算法、系统、硬件协同设计研发大模型推理加速引擎,降低大模型应用成本和开发门槛。


    • 薛澜,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危机管理及全球治理等,并在这些领域中多有著述。2000-2018年,他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2018年9月起担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等。 薛澜教授兼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理事会成员、联合国公共行政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首届领导小组成员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


    • 宇宙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终身教授、基础问题研究所科学主任;生命未来研究所创始人之一。代表作《Life 3.0》、《Life 3.0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等


    • 敖玉龙,现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AI框架研发负责人,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博士,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科学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分布式系统与程序优化相关研究,曾任职于华为主任工程师和百度资深工程师,参与研制了相关大模型,有丰富大模型分布式系统产业研发与实践经验,于2016年共同获得美国计算机学会“戈登•贝尔”奖,在SC、IPDPS、ICPP、TPDS、TACO、Cluster、JCST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研制了IEEE 2941.1-2022国际算子接口标准,并获得多项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授权。


    • 赵捷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并于2019年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习和INRIA共同领导下的PARKAS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他目前担任湖南大学信息科学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张量编译器、基于多面体模型的代码生成与优化以及基础数学函数库等,他也是华为MindSpore社区技术专家组成员,与华为2012实验室团队合作开发了AKG张量编译器。赵捷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和编译器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ASE、CC、MICRO、MLSys、OSDI、PACT、PLDI、PPoPP等,2020年发表在MICRO-53会议上的论文获最佳论文提名。


    • 负责AI算子库和编译器,加入智源之前曾在百度飞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H2O和Teradata工作过,研究兴趣包括深度学习框架、并行编程与编译器、分布式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系统,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Rochester计算机科学专业。


    • 李士刚,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拔尖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CCF、ACM及IEEE高级会员,获评CCF高性能计算“卓越青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深耕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异构计算、深度学习系统领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及课题多项,在SC、PPoPP、ICS、TPDS、NSDI等重要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解决或缓解深度学习系统及大规模并行算法等高效并行可扩展难、通信瓶颈、计算瓶颈等关键问题。多次获得顶级学术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SC、PPoPP等), 获MLSys'21杰出论文奖,SC'22最佳结果复现奖,CACM Research Highlights奖。担任SC、PPoPP等权威会议TPC委员40余次,ICS'18研讨会主席,IISWC'20出版主席,PPoPP'23宣传主席,HPC China'23 TPC Track主席,Cluster Computing编委, CCF THPC青年编委。


    • 谢涛,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美国UIUC计算机系正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ACM/IEEE/AAAS/CCF会士。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主任、RISC-V+AI算力生态(RACE)委员会主席、RISC-V国际基金会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专委会(AI/ML SIG)主席。


    • 林咏华现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主管大模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系统及基础软件研究、产业生态合作等重要方向。IEEE女工程师亚太区领导组成员,IEEE女工程师协会北京分会的创始人。曾任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IBM全球杰出工程师,在IBM内部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系统的创新。从事近20年的系统架构、云计算、AI系统, 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本人有超过50个全球专利,并多次获得ACM/IEEE最佳论文奖。获评2019年福布斯中国50位科技领导女性。


    • 翟季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副所长。CCF高性能计算专委副主任、CCF杰出会员、ACM中国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与编译优化。在并行计算与系统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IEEE TPDS 2021最佳论文奖、IEEE CLUSTER 2021最佳论文奖、ACM ICS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等。担任NPC 2018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CLUSTER 2021领域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担任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教练,指导的团队十三次获得世界冠军。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


    • 席永青,阿里云资深网络架构师,在网络领域有十余篇授权专利,目前是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负责人,主导设计和落地阿里云HPN智算集群网络架构。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荣获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曾在快手、美团、Facebook、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负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他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ICDE 2015最佳论文奖。


    • 马维英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以及用于生物学和化学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他曾担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健康计算研究中心主任(2021-2023)、字节跳动副总裁兼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2017-2020),领导开发了多项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抖音、TikTok、今日头条、剪映和飞书等产品中。他于 2009 年至 2017 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担任常务副院长,他领导的五个研究团队,包括网络搜索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计算、机器学习、社交计算和城市计算成功开发了多项整合到微软 Bing 及其他产品中的技术。 马维英博士是 ACM 和 IEEE 的会士,发表超过 300 篇论文,169 项专利。此前,他曾担任 WWW2008 年会议的 Program Co-Chair,以及 ACM SIGIR2011 年会议的 General Co-Chair。


    • 刘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AI of Brain & Cognition, ABC),即通过探索大脑神经元间和神经元群间的连接和信息流向,以大脑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多时间尺度等基本特性,启发类脑智能学习的新理论、新架构和新算法。


    • 张强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导,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于2006年在中国科大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01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清华大学,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交叉领域研究。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Cell等杂志学术文章20余篇,获得中国生化协会2022年第五届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赛诺菲-Cell Research 2021年度杰出论文奖,工作入选2019、2021年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现为Molecular Cell等期刊编委会成员,中国生物信息学学会(筹)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专委会主任。


    • Prof. Yan is currently Visiting Chief Scientist at Beijing Academ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former Group Chief Scientist of Sea Group. Prof. Yan Shuicheng is a Fellow of Singapore's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AAI, ACM, IEEE, and IAPR.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omputer vision, machine learning, and multimedia analysis. Till now, Prof Yan has published over 600 papers at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with an H-index of 130+. He has also been named among the annual World'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eight times. Prof. Yan's team received ten-time winners or honorable-mention prizes at two core competitions, Pascal VOC and ImageNet (ILSVRC), deemed the “World Cup” in the computer vision community. Besides, his team won more than ten best papers and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s, particularly a grand slam at the ACM Multimedia, the top-tiered conference in multimedia, including the Best Paper Awards thrice,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s twice, and Best Demo Award once.


    • 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专业,201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专业。2010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计算生物学的博士后研究,2014年12月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物理天文院/药学院 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研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从事计算,人工智能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子生物物理和蛋白质设计研究。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专家,202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在nature,PNAS,PRL等期刊上发表70余篇SCI论文。参与并主导开发了多个创新算法来提升小分子药物,和功能蛋白质的研发效率。


    • 张伟伟,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流体力学智能化国际联合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智能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力学和飞行器设计研究,是智能流体力学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完成航空、航天、兵器等单位型号及预研项目30余项,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为C919等重大型号研制做出贡献。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空气动力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担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智能流体力学专业组主任、空气弹性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委会副主任、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副理事长,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AST、TAML、AAMM、AIA等国际期刊编委。


    • 周浩博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曾任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科学家,副总监。研究方向是面向复杂符号系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包括超大规模语言模型,分子生成,蛋白质设计,新材料发现等。曾领导搭建了字节跳动的文本生成中台和AI辅助药物设计两个方向的研发团队,研发产品应用于全球20余个国家,用户规模超过10亿。他长期担任ICML、NeurIPS,ICLR,ACL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在人工智能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2019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20年度国际表示学习大会(ICLR)满分论文(34/2594),2019年度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CL 2021最佳论文奖 (1/3350),2021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青年新锐科学家奖等荣誉。


    •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药理系心脏药理研究小组负责人。牛津大学生理学博士。国际著名心脏细胞电生理学家。在自然子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心血管顶级刊物如《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等生物学, 心血管和领域著名学术杂志发表 SCI 文章150余篇,H因子49。担任Br J Pharmacol, J Mol Cell Cardiol编委,英国皇家学会Phil Trans Biol客座编辑. 先后主持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国心脏基金会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威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 Trust) 英国皇家学会基金课题 20 余项。主要研究 领域包括心脏离子通道生理病理机制,信号调控及药理学。近年在基于离子通道调控信号分子药物靶点研究方向有突出贡献最近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最新分类系统《A modernise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Circulation. 2018;138:1879–1896)。该分类系统将对指导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研发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产生深远影响。


    • 夏灵,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教授,前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心脏电生理和磁共振成像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承担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和1项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博士生,从事多模态大模型和扩散模型的研究,相关领域发表十余篇学术顶会论文,其一作论文Analytic-DPM获得世界级学术奖项ICLR 2022杰出论文奖,是该会议首篇由中国大陆单位独立完成的获奖论文,并作为核心技术被应用到OpenAI发布的大规模跨模态生成模型DALL·E 2上。鲍凡提出全球首个Diffusion和Transformer的融合架构U-ViT,并基于此架构提出了大规模多模态生成模型UniDiffuser。最近,鲍凡还带领团队实现国内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生成大模型Vidu,依然基于U-ViT架构,支持一键生成长达16秒、分辨率高达 1080P 的高清视频内容。Vidu获得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清源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成模型、机器学习。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CML、NeurIPS、ICLR、CVPR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英伟达先锋研究奖。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CCF-百川-英博大模型基金等项目支持。


    • 李博士在Salesforce AI Research曾领导多模态团队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包括BLIP系列工作和LAVIS开源框架,推动了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李博士在其他领域也有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包括视觉自监督学习,表征学习,代码大模型等。


    • 程明明,南开大学杰出教授,计算机系主任。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课题等。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在SCI一区/CCF A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IEEE TPAMI论文30余篇),h-index为80,论文谷歌引用4万余次,单篇最高引用4700余次,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华为、国家减灾中心等多个单位的旗舰产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培养的3名博士生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现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和顶级期刊IEEE TPAMI, IEEE TIP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


    •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师从沈春华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计算机视觉和基础模型,近几年研究工作包括视觉感知(SOLO, SOLOv2),视觉表征(DenseCL, EVA),视觉上下文学习(Painter, SegGPT),多模态表征(EVA-CLIP, Uni3D),多模态上下文学习(Emu, Emu2)。入选Google PhD Fellowship、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


    • 古纾旸,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于2017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中的生成模型。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生成对抗网络和扩散模型的理论及应用,探索新一代生成模型,以及生成模型质量评估。目前已在CVPR,ICCV,ECCV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多个会议与期刊的审稿人。


    • CSDN创始人&董事长;开放原子基金会理事;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COPU副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开源执行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分会主任;“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副秘书长;中国专业开发者社区CSDN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 代季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在2009年和2014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导师周杰教授。2014年至2019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组工作,担任首席研究员、研究经理。2019年至2022年在商汤科技研究院工作,担任执行研究总监。2022年7月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他在相关领域发表国际期刊、会议文章80余篇,论文总引用4万余次。以可变形卷积为代表的多篇论文被选入深度学习权威框架PyTorch成为标准算子,在物体识别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他连续两年获得物体识别领域权威的COCO比赛冠军,之后历届冠军系统也使用了他提出的算法。他提出的算法获得自动驾驶感知领域权威的Waymo 2022竞赛冠军,获得CVPR 2023最佳论文奖。他是视觉领域顶刊IJCV的编委,和视觉领域顶会NeurIPS , ICCV,CVPR,ECCV, ICLR的领域主席,ICCV 2019的宣传主席。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感知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协作组组长、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生物计算、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 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得专利授权6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获PhD学位。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设计首个中文通用多模态预训练模型文澜BriVL。发表多模态领域首篇Nature子刊论文。早于OpenAI发布类Sora的视频生成底座VDT。


    • 陈飞宇,2016 和 2019 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智源研究院 AI 编译器研发工程师,FlagGems 和 FlagAttention 算子库项目开发者。曾任职于百度,参与开发深度学习框架。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和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学术任职。


    • 李钦策,副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感知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负责人,“智能基座”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负责人。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体物理学学士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学位, 2013-2015年间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被哈尔滨工业大学以青年拔尖人才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系统建模、医学图像处理、心电信号分析、光遗传学等。在权威国际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Biophysical Journal等)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期刊20余篇。近五年作为主要人员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


    • 李之昕,智源研究院AI编译器研发工程师,FlagGems算子库项目主要开发者。于2020年和2023年在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梁云教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学会任职: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专委会秘书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模拟医学部虚拟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计算机动画,手术导航。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VCG、IEEE VR等国内外顶级及知名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16项国内外专利,成果技术转化3项,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是“伯恩茅斯大学学者”,北航“卓越百人引进计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基金”获得者。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腹腔镜手术综合训练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并在多家医院应用。获得英国Global Visiting Fellowship Award(全球获奖者5人),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 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目前兼任工信部车辆产品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秘书长、通用航空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等职务。


    • 机器视觉专业博士,专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研发及产品交付十五年,拥有丰富的相关经验。致力于自动驾驶车辆感知能力相关的开发、实验和研究,目前负责多个感知传感显示类项目,为公司量产及前瞻预研项目保驾护航。


    • 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负责自动驾驶功能开发,系统集成及功能化落地工作


    • 正高级工程师,现任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重庆长线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牵头完成远程代客泊车等17项关键技术的中国品牌量产首发,带领团队取得“全球首个55辆智能驾驶车巡游吉尼斯记录”等“十六个”里程碑式成果。曾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兵装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牵头制定《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


    • 管理AI研发所需的数据、工具及超大规模基础设施,调度超过200 EOPS的端云混合计算能力。此前,作为Momenta的基础设施平台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高性能AI平台解决方案。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曾在韩国知名教育娱乐公司担任全栈工程师


    • 在大规模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工作15年,在自动驾驶多模态大模型、数据驱动的认知智能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 专注自动驾驶仿真系统研究和设计开发,拥有丰富的车载ECU设计研发管理经验,技术研究领域主要包含linux操作系统,并行/分布式计算,3D图形渲染,机器学习,FuSa,SOTIF等。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自动驾驶、神经渲染与场景重建、仿真引擎与生成模型。曾提出首个基于大语言模型进行自动驾驶决策的原型系统,提出利用快慢系统结合记忆机制实现对自动驾驶Corner Case的推理与反思。同时针对高质量的环境方针,提出结合神经渲染、交通流生成等技术为核心的自动驾驶闭环仿真引擎「灵境OASim」。团队以探索全新技术路线为基因,围绕自动驾驶的相关研究成果曾受到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的关注与评价。


    •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病历、生理信号等医疗时序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临床应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TPAMI、TKDE、KDD、WWW、ICML、AAAI、IJCAI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论文30余篇。担任SPJ Health Data Science期刊Associate Editor,担任KDD、ICLR、ICML、NeurIPS、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NPJ Digital Medicine等国际会议和期刊的PC Member或审稿人。曾获得PhysioNet Challenge 2017 First Place、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相关产品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 朱天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心动图室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风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任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亚太超声心动图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疗健康大数据和数字化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成员,北京超声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分会委员。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执行副主任,兼任中国心律学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心房颤动、复杂室速等疑难病例的导管消融。参与或者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现于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THUNLP)担任博士后,清华大学水木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预训练模型、自主智能体、群体智能;合作导师为孙茂松和刘知远教授,曾在ACL、SIGIR、ICLR、AAAI、CIKM等人工智能、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数篇。在群体智能方面,主持发布了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群体协作框架ChatDev、群体共学习范式Co-Learning、群体协同网络MacNet,并参与构建了用于任务完成和社会模拟的多智能体平台AgentVerse。其中ChatDev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开源平台 Github 上获得超过2.4万个星标关注,催生出了一系列以任务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吴恩达(Andrew Ng)教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于2024年3月发表智能体方面的最新趋势与洞察,把ChatDev作为唯一代表性案例进行了重点论述。


    • Linux Foundation的战略项目(AI & Data)副总裁,他与最大的科技公司和开源项目进行合作。他专注于为推进开源AI平台提供一个无厂商偏见的环境,并通过提供一个中立、可信的中心,让开发者能够编码、管理和扩展开源技术项目,从而赋能新一代的开源创新者。在这个角色中,哈达德领导了LF AI & Data Foundation和PyTorch Foundation。他的工作,以及两个基金会的工作,支持公司、开发者和开源社区识别并贡献于解决行业和技术挑战的技术项目,以造福所有参与者。 在加入Linux Foundation之前,他在硅谷的三星电子公司担任研发副总裁,也是全球开源部门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他在三星的任期中,他建立了全球开源部门,执行了三星的开源策略,与大学和其他组织启动了内部和外部的研发合作项目,通过SamsungNEXT支持了并购和企业风险投资活动,并在各种开源基金会和联盟中代表三星。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哈达德在爱立信研究院、开源开发实验室、摩托罗拉、Palm、惠普和Linux Foundation等地担任了技术和投资组合管理角色。他以荣誉的成绩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精通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


    • 刘勋,Datastrato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 COO,有着二十年的软件开发经验,之前在网易和滴滴负责大数据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也是 Apache 软件基金会的 Member 成员和孵化器导师,在 Apache 中孵化了多个开源项目,同时也是 Apache Hadoop 和 Zeppelin 的 Committer 成员。


    • 郭人通, Zilliz 合伙人和产品负责人,CCF 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常务委员。他专注于开发面向 AI 的高效并可扩展的数据分析系统,是 Milvus 项目和 Towhee 项目的系统架构师。其工作成果曾发表于 SIGMOD、VLDB、USENIX ATC、ICS、DATE、IEEE TPDS 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在加入 Zilliz 前,他曾就职于华为,是 ModelArts 平台核心研发成员。郭人通拥有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


    • 目前担任华为AI开源生态总监。同时担任LFAI&Data基金会董事,启智OpenI社区、私密计算论坛等开源组织的技术委员会的委员职务, Kubernetes Policy工作组以及CNCF基金会安全兴趣组中Policy团队负责人, OpenStack Cyborg项目创始人, 并且带领团队参与ONNX, Kubeflow, Akraino等开源社区。曾经在OpenStack Summit、Cloud Native Con/KubeCon等国际顶级开源峰会进行过Keynote主题演讲,此外也在LinuxCon、RISC-V Summit等多个国际峰会进行议题分享


    • 张俊霞,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20年,聚焦开源、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基础软件、集成电路领域,支撑政府相关行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任职某国家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课题负责人、双创基地创业导师等;主持或负责完成近百项省部级项目;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及会议报告。


    • 杨轩,Linux 基金会亚太区副总裁。拥有超过 20 年的软件行业经验,曾担任多家大型国际软件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首席代表。他目前负责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生态系统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开源合规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他在企业开源战略、AI应用、软件供应链安全、应用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以及开源社区运营和治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评测负责人,北京大学博士,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大模型评测方面的研究,主持建设的大模型评测平台“天秤”已经对国内外百余个大模型进行了评测;在主观题自动批改、口语能力评测及诊断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成功的产品化经验。


    • 前知乎合伙人、CTO、高级副总裁,具有连续 12 年创业经验。 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毕业后加入 Google 成为 Google 中国创始员工之一,后在云云网任工程总监、在豌豆荚任搜索技术负责人。 他具备完善的技术体系搭建、战略规划、技术管理和商业化落地经验。


    • Allan Dafoe教授是Google DeepMind前沿安全与治理主任。他还是牛津大学AI治理中心的创始主任和董事会成员,以及合作AI基金会的创始人兼受托人。 他在建立AI治理与安全领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在《牛津AI治理手册》中,并在ICML等国际领先会议上展示。


    • 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负责预训练和多模态。北京大学博士,曾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健康计算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创新应用实验室负责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研究工作,负责零一万物大模型yi-large,包括yi-34B在内的多个开源模型的训练和发布,在LMSYS,huggingface llm leaderboard上取得优异成绩。在此之前,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企业智能、金融投资有丰富经验。研究成果在微软自然语言理解平台LUIS,Office,Teams,Bot Framework等产品中实际应用,实际用户超过30亿。在ICLR、AAAI、CVPR等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多模态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 Chris Painter是模型评估与威胁研究(METR)的政策总监,该组织前身为ARC Evals。METR是一家研究型非营利组织,致力于评估尖端AI系统是否可能对社会构成灾难性风险。他们与西方的领先AI公司合作,评估其模型的危险能力。工作重点是评估AI系统的自主能力。METR也是最早提出负责任扩展政策概念的组织之一。


    • Eric Tan博士是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Biztech 集团, 执行人工智能科学家。他在普及AI模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IMDA与其公私合作倡议AI Verify Foundation一起,在开发AI风险分类和测试工具包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6月,AI Verify推出了Moonshot项目,这是一个利用不同的开放数据集来测试生成式AI模型不同风险的测试平台。


    • 陈文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安全与元宇宙部高级业务主管,负责人工智能自身安全、衍生安全的研究、标准制定、评估测试等工作。具备长时间的安全领域工作经验,参与国家相关政策调研和研究,牵头或参与人工智能安全相关国家标准2份、行业标准4份、团体标准或联盟规范30余份。目前重点推动大模型安全基准测试、大模型赋能网络空间安全、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安全等领域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系统和服务安全加固的方案。


    • Marius Hobbhahn是Apollo Research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位于伦敦的机构,专注于模型评估。 Apollo开发了当大型语言模型在压力下时如何战略性地欺骗其主要用户的示范demo,并在英国AI安全峰会上展示。其评估和可解释性团队都从事技术研究,而其治理团队则专注于将其技术工作传达给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 Saad Siddiqui (司慕恒)是Safe AI Forum (SAIF) 的人工智能治理研究员。在加入SAIF之前,Saad在贝恩公司担任管理顾问,也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心进行研究,研究题目聚焦于识别中西方在人工智能安全和治理方面的潜在合作领域。Saad 目前也是牛津大学牛津马丁学院人工智能治理计划的成员。他拥有清华大学的全球事务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的政治与人类学学士学位。


    • 吴思教授研究兴趣是用计算建模的方法定量化阐明脑认知功能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类脑的智能算法


    • 罗欢研究员的兴趣集中在结合认知心理学行为范式、高时间分辨率脑成像和计算建模探究包括注意、记忆、学习等功能的人脑认知机制。其实验室近年来应邀参与了意识神机机制的国际项目


    • 朱露莎研究员从事策神经科学(又称神经经济学)研究。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在认知算法与神经表征层面,探索人类复杂决策行为的动机、推断和策略。


    • 眭亚楠教授主要研究面向具身智能和脑机交互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控制与强化学习。


    • 品玩/硅星人创始人、CEO,中国知名科技记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是《第一财经周刊》主笔、驻旧金山硅谷代表。


    • 冯俊兰博士,国家特聘专家,IEEE Fellow,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运营中心总经理、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大模型专题组联合组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音识别、大模型、体系化人工智能、网络智能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国内外授权专利60余项。2013年加入中国移动研究院,领导中国移动人工智能研发工作,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九天”人工智能平台、网络智能化系统、多模态智能稽核系统等成果多次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工信部首批人工智能揭榜优胜成果等多个奖项,带领团队最新研发的“九天自然语言交互大模型”成为央企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算法及服务双备案的大模型。


    • 南新生,中国互联网协会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囯联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部总经理,中国联通投资管理部总经理,中国联通辽宁省分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尚冰,现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工商管理博士。历任中国联通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网信办兼职副主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高同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董事、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移动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管理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 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在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国际化运 营、股权投资、政策监管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成就。


    • 黄罡,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长期从事系统软件的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获2022年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 肖仰华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大数据、 知识图谱研究。发表 CCF-A 、B 类等论文 2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三部。 荣获ICDE 2024十年最有影响力论文奖、ACL 2023杰出论文奖。担任 Applied Intelligence 等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 李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AI数据工作组组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数据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数据可信治理、大模型基准评测等领域方向,参与发改委、工信部、数据局多项国家部委课题和项目,牵头参与起草多项ITU国际和行业标准,获得“院优秀青年论文”、“院高水平论文”等科研成果奖励,累计申请发表学术论文、专利、软著十余项。


    • 冯进,现任中国电子云副总裁、数据产品线总经理,湖南税校大数据专家顾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政务工作组专家顾问。拥有20年政务信息化与大数据工程管理经验,是国内数字政府、数字城市大数据专家。








    • 深耕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领域20年。 曾任字节跳动视觉技术负责人,从0到1支撑了抖音与 TikTok 等国民级视频产品的建设和发展。 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发表近百篇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文章,拥有专利数百项。


    • 万鹏飞博士,快手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长期致力于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形学、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等领域的交叉,为公司各业务线提供智能化的内容创作和多模态互动解决方案。带领团队从0开始研发了快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KLING),以及数字人系列解决方案(关小芳IP、快手智播平台等),并推动了快手特效和人像美化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专注的技术方向包括图像/视频/3D AIGC、XR与数字人等。曾担任美图影像研究院负责人。


    • 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曾是百度集团内最年轻晋升为主任研发架构师之一,百度集团总技术委员会成员,历经百度最核心的凤巢广告、搜索和智能助手等AI业务,在自然语言处理、搜索、计算广告、对话系统以及预训练语言模型等领域有 10 年+算法研发及管理经验。国内外专利35+,在 AAAI/EMNLP/ICDM/ACL 等 AI 顶会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作为AI负责人领导研发出家喻户晓用户基数最大的人工智能助手,相关技术获得过 DSTC10(全球多轮对话竞赛)世界冠军、EMNLP 2022 SereTOD (对话比赛)世界亚军、2022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奖特等奖。


    • Dr. Stefano V. Albrecht,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Associate Professor, 领导Autonomous Agents Research Group (https://agents.inf.ed.ac.uk/),研究领域为自主智能系统控制和决策的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关注于强化学习和多智能体合作。Royal Society Industry Fellow, RAEng Industrial Fellow, European Laboratory for Learning and lntelligent Systems成员,Humboldt Fellowship获得者。在工业界,他与Dematic/KION合作多智能体机器人智能仓储,并与Five AI合作自动驾驶项目,该项目已在伦敦完成了城市道路自动驾驶试验,并于2022年被Bosch收购。2022年IJCAl Computers and Thought Award 获得者。他著作了第1本多智能体教科书: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undations and Modern Approaches (MlT Press,https://www.marl-book.com/)。


    • Justin Mclean is a highly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with over 30 years in web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work, and is an active contributor to open source software. Justin is a renowned speaker at conferences worldwide and serves as the Community Manager at Datastrato. He mentors projects in 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holds the position of VP ASF Incubator, and is a current ASF board member.